“吉芬现象”意指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。按照经济学常识来看,这种现象是违背价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。但在中国式送礼文化中,出现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。比如茅台、拉菲、人参、虫草等等这些高价物品,价格越是上涨,购买的人反而越多。但是春节过后遍地都是的“高价回收礼品”的招牌却向人们揭示:真正消费这些商品的人少之又少,大部分都是拿来送礼之后又被回收到商店,从而等待着新一轮的上场。
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当今社会人们心理需求的探究,老师认为,在中国式送礼之风盛行的现代社会,出现这种“吉芬现象”有其根本的原因。
一、现代社会发展下的“送礼”新观念。
礼和利向来都是紧密联系,不可分割的。中国式送礼文化由传统的互帮互助,礼尚往来演变成了当前经济社会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赤裸裸的手段。“礼轻情意重”的传统观念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所摒弃,取而代之的是“礼有多重,利益才有多大”的认识。由“乡土社会”到“契约社会”的转变,社会飞速发展下所催生的新的“送礼”观念是这种现象的重要推手。
二、中国人的“面子”和“人情”文化
越来越多的“面子工程”使中国人背负了累累“人情债”。利益纠葛之中的盲目攀比之风盛行,送礼越重,身份越高,面子越大的观念深入身心。如今的礼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象征,已经成为高端利益往来的载体。礼品的价值越高,彰显出个人的身份地位越高。
“吉芬现象”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,而且也给广大送礼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。让礼品回归它原本的实用、情意表达、惊喜的属性,让送礼成为传递感情的一种健康的方式,让中国送礼文化回归本质实属必要。
一、尊重为本,传递感情。
转变对送礼文化的认识,摒弃礼就直接等于利的不健康的观念,让送礼真正成为尊重情谊,传递感情的方式,而非谋求利益的手段。
二、杜绝收礼成风,腐败现象的产生。
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、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层人士的监督约束和查处,对出现以权谋私,收受高价礼品进行利益交换的现象严厉查处,礼品一律没收交公,违纪人员严肃处分。
三、规范商家市场行为,严厉查处哄抬物价行为。
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,调控高价礼品的市场行为,对哄抬物价,欺骗消费者的商家进行严厉查处。
四、理性消费,避免盲目攀比。
根据个人实际水平,适当送礼表达情谊无可厚非,切不可为了面子而盲目攀比,奢侈浪费,同时也要学习消费常识,科学辨识商家的产品宣传策略,做到理性消费。